博客年龄:17年9个月
访问:?
文章:445篇

个人描述

家有千金复何求◇◇传薪播火度春秋竹杖芒鞋轻胜马◇◇俚语村歌横跨牛春韭满园随意剪◇◇山居岁月任消磨三更有梦书当枕◇◇闲来扫得花一篓

电影《生死牛玉儒》观后

2006-12-08 15:38 阅读(?)评论(0)
 

电影《生死牛玉儒》观后

    昨天下午,在上级的安排下,教育系统各单位党员干部代表在晋江大剧院观看了电影《生死牛玉儒》。

    很久没有走进电影院了,习惯了从网上下载电影来看。近年来,值得一看的国产影片几乎绝种。去年以来几部烧钱的古装大片,《无极》《夜宴》等,看一部骂一部,看一次失望一次,大导们简直是在比赛谁更能折磨观众,没有超强的忍耐力根本很难坚持把电影看完,对电影的热情可以说是约等于零。好在从网上下载,都是不用花钱的,不喜欢大不了不看删除了事,再大的骗也骗不了俺们的钱。

    感谢教育主管部门,提供了这个机会,让我们重温进电影院看电影的感觉。大家成群结队,欣然前往。由于电影票上注明不对号入座,我们选择了第八排正中的位置入座。座位前面一排刚好是电视台的记者在那儿拍摄报道。由于一个单位只有几名代表,偌大的电影院显得有点空旷,前面几排均无人就座,后面也是稀稀落落的,可能只有两三百个观众吧。

    电影在下午三点准时开映。一开始,大家还觉得可能又是一部形象片,宣传片,模式化的政治教育片。观众席上不时可以听到各种发牢骚的声音,但随着情节的铺开,大家慢慢的被剧情所吸引,所感动,100分钟的影片,大家看得十分的专注。

    影片展现的是前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查出癌症后100天内的工作生活。在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期间,他放不下自己的工作,4次提出回呼市工作,3次得以实现,最后一次提出后不久就去世了。他对群众深深的责任,对城市建设满腔的抱负,对生的渴望,对家庭的牵挂,对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感叹,都是令人动容的。

    和以往《焦裕禄》等教育片不同的是,电影拍摄得非常生活化,并没有刻意去拔高人物形象,主人公住的是别墅,住房宽敞,生活舒适,女儿留学国外,抽的是中华烟,生活绝对是大康水平。招待台商是在高级的宾馆,宴席上的菜非常丰盛,其中一盘好像是烤乳猪。不像以前的影片大力渲染主人公如何克勤克俭,如何吃的是草,挤的是奶。这些都告诉观众,作为高级领导人该享受的待遇,非但没有降低牛玉儒的形象,反而使影片更加真实可信。

    本片选择的角度比较符合人物的角色定位,作为一个市委书记,牛玉儒把自己的心思放在了抓经济发展、城市规划、下岗就业等方面上,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。就任呼市的市委书记伊始,民生凋敝、市容脏乱,交通不便,甚至连找一个公共厕所都很困难。面对这百业待兴的局面,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,招商引资、整顿市容、修建公厕等,搞活了经济、振奋了精神。看到呼市的夜景,大家都叹为观止,比起南方发达的城市,有过之而不无及,可以说得上是在其位谋其政,是一个十分称职的父母官。

    影片有几个细节十分的感人。第一次是牛玉儒得知自己真正的病因后,他在家设宴给亲人们赔罪,他端起酒杯,声音哽咽地一一为家人陪罪,在中国,像这种廉洁奉公,不以手中权为亲属谋私利的官太少了。宴席上,牛玉儒父亲在电话中教育儿子的十分朴实:亲人骂你的越多,老百姓夸你的越多。

     第二处感人的地方是牛玉儒到车站为学生们送行,终于看到翟师傅的儿子坐上火车去学校了,他却病倒在地下通道,这时翟师傅出现了,他背起牛玉儒往医院里走,在走的过程中,牛玉儒已昏迷不醒,翟师傅连喊带哭的那些掏心窝子的话,催人泪下。  

    第三处是他央求医生让他返回呼市出席党代会,在病魔的摧残下,他变得骨瘦如柴,穿了3件衬衣才把外套撑起来,来到会场时,全场起立,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,牛玉儒向到会的同志深深的鞠躬,他强忍痛楚坚持讲话,尽管浑身颤抖,他都坚持把自己鼓舞民心的话语传向广褒草原的每一个角落。

    影片最后是牛玉儒的骨灰运回呼市,市民自发在街头打出的横幅,“老牛,走好!”朴实的几个字,道出了老百姓们心底最纯朴的爱和痛。计程车喇叭齐鸣,草原上万马齐喑的场面更是渲染了牛玉儒英年早逝,天地同悲的气氛。

    在黑暗的影院里,有几回泪水夺眶而出,我是一个容易感动的人,一次次的任凭这热泪净化了自己的灵魂。

    看完电影,在回家的路上,想想牛玉儒也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,自己所感动的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愁,其实他所的事,都是份内应该做的事,但是为什么这么感人?也许是在中国,像他这样全心全意为民作主的好官太少了,如果有三分之一,或者五分之一的官能够像他这样,我们的社会将会是怎样的发展?

    同时又不禁感叹,在中国,为什么往往人死后才能成为典型,成为英雄,成为楷模?

  最后修改于 2011-06-16 10:59    阅读(?)评论(0)
 
表  情:
加载中...
 

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